#agad489 #20190106
⚠️本篇沒有任何圖片,請放心閱讀⚠️
本篇貼文來自眾多讀者的投稿:
「章魚醬」
「想克服恐高症的🍊」
「林彥俊好帥😍」
「屁屁超人」
agoogleaday感謝你們😊
【第2⃣️頁補述】
對孔洞(傳染疾病)做出相應醫療措施
可能也是本能上的反應
其實有些人看到孔洞時
會有「忍不住想要填滿它」的衝動
或是看到無數突起物時
會有「想要剷平、擠破它」的衝動
在感到厭惡、噁心之餘
更想做的是「想讓它變得不噁心一點」
【第3⃣️頁補述】
我認為「對比明顯」是關鍵。
像是孔洞,與其周圍的形狀或顏色差別大
所以讓它的存在太過於明顯可見,
而這種太明顯的事物,在大自然、
生活環境中實在是「太不尋常」了,
與認知衝突,因此覺得怪怪的怪怪的⋯
特別是「不規律」的密集排列,
比起規律的排列讓人更加不適。
總之:不規律+對比明顯=怪到想吐
這是,我的觀察啦。
另外,照片的「清晰度」應該也是造成
密集的事物看起來更噁心的原因之一,
超清晰!高畫質!
讓那些洞洞的邊緣
明顯到不行(對比清楚)
也讓觀看那些照片的我
頻頻感嘆:我覺得不行✋
【第4⃣️頁補述】
雜亂排列且大數量的錢幣、M&M’s巧克力
它們再密集我都不覺得噁心😋
蟲蟲、阿蟑、沒有人的蜘蛛人⋯
就算它們不密集、只有一隻出現在眼前
我都會覺得*#+=#£|€%~+]£~€[^+_😭
【第5⃣️頁補述】
這是指「看到別處的孔洞」的情況
看到孔洞、瞳孔收縮
因為事不關己,所以不必害怕、只覺噁心
但若是看到「自己身上有孔洞」
因為與自己相關,所以可能就會害怕
今日封面 #GoogleDoodle
是東歐國家的佳節開始第一天
從1月6日開始,是天主教或東正教
的狂歡節Carnival,會為期數個星期,
是個一年一度僅次於聖誕節的重要節慶。
若第一頁搜尋列沒有出現
「密集恐懼症」這五個字
那麼這張封面只是個再正常不過的繪圖
所以,到底人們是恐懼密集本身?
還是「密集恐懼症」這五個字正在
提醒(或暗示)你要去恐懼密集呢?
我只知道,看了一整天
密集恐懼症圖片的我⋯
現在免疫了💪😭👍
超多網站直接不跟你避諱的😠
直接在內文中插入精彩圖片🤮
當然agoogleaday不會這麼做
小編自告奮勇過濾大家的恐懼哈哈哈
而為什麼我覺得我突然對密集免疫了?
這就是「暴露療法 Exposure therapy」
讓患者暴露在讓他恐懼的事物之中
(我真的看了很多精彩的照片哈哈)
重點是讓他清楚地明白:
眼前讓他恐懼的事物,並不會傷害到他
所以👉沒有必要花心思去恐懼它👈
當然對於恐懼情況甚者
也許暴露療法會造成反效果
還是要建議👨🏻⚕️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👩🏻⚕️
手癢想在網路上搜尋前,請謹慎三思
至少至少
要找個人(例:梁靜茹)在旁邊給你勇氣💪
_
#agoogleaday #一天一google
#密集恐懼症 #Trypophobia 👈沒事不要點
#懼高症 #Acrophobia #高所恐怖症
#戰鬥或逃跑反應 #FightorFlight
用詞已盡量避免讓讀者感到害怕
只是想讓大家了解恐懼形成原因
若能讓您了解、並能勇於面對它
那是再好不過的事了💪
若還是讓深感不適
在此先跟您說聲不好意思😔